宁波舟山港 主通道项目助力品质工程建设 树立桥梁建设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0-12-22 11:53
来源: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
作者: 杭绍甬公司宁波舟山港主通道指挥部 任旭初
富翅门大桥航拍
浙江交通集团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位于舟山群岛中部,由主线(富翅门大桥、舟岱大桥)和鱼山支线大桥组成,跨越5个航道,连接5座岛屿,全长约37公里,总投资约163亿元,计划2021年全线建成。建成后将连接已有的甬舟高速公路,使舟山连岛工程总里程达到87公里,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和规模最大的跨海桥梁群。
鱼山大桥
在建中的舟岱大桥
本项目建成后将为中国(浙江)自贸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国家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交通保障;是浙江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舞动长江经济带“龙眼”、建设国家两大战略支点的需要;是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深做强海洋经济战略决策的需要;是支撑国家产业布局规划,打造最具竞争力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需要。项目远期通过北向大通道与上海连接,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浙江省交通领域唯一的在建工程入选交通运输部品质工程攻关行动试点项目,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早在项目开工伊始就提出了“建造百年品质大桥,打造一流建设品牌”的目标。
自2016年建设至今,指挥部在乐清湾跨海大桥建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坚定以“打造品质工程”为目标,以“精进管理、精工建造、精益求精”为指导思想,聚焦新型交通建筑业工业化,探索交通工程工业化2.0版,推动生产标准化设计、预制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探索工地信息化、智能化,推进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推行“六大管理举措”,守正创新、惟精惟一,全力打好品质工程升级战,不断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获得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综合检查五连冠的佳绩,引领行业发展。
主通道项目位于舟山群岛中部,地处浩瀚的东海洋面上,海洋地形结构复杂、风高浪急,受季风、台风气象影响显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建设桥梁对建设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指挥部自项目建设策划阶段以来,就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倡导“施工引导设计”理念,根据“按规范标准施工、按施工图施工、按批复方案施工”的技术管理原则,坚持缩短海上作业时间的指导思想,坚持风险管控意识,鼓励用成熟技术和装备,降低海上施工风险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原则,指导施组及重大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深入贯彻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从耐久性设计、工艺管控、质量标准等方面多角度、多目标、多阶段地统筹兼顾,提升工程耐久性能,助力品质工程建设,同步开展了系梁混凝土耐久性课题攻关,新型UHPC混凝土性能研究与在桥梁装配化的应用、TENACAL桥梁湿接缝技术、UHPC-钢组合结构桥梁、桥梁维修与加固等多个质量问题的研究,为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提供技术支持。
为解决钢桥面板疲劳开裂难题,主通道项目优化构造设计,全国首创开口U肋,并进行试验运用;首创海上预制墩身与承台间橡胶防水带止水连接构造;节段梁首次采用预制墩顶块代替现浇接头,有效避免湿接头连接开裂的通病。
主通道项目通过提前科学的谋划,大大缩短了大量的前期技术准备时间,为项目品质工程打造、工业化建造水平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指挥部自2016年建设至今,打破传统交通工程建设模式,秉持“减少海上作业工序、减少海上作业时间、减少海上作业人数”的“三减少”原则,以“精进管理、精工建造、精益求精”为指导思想,坚定以“打造品质工程”为目标,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如今,品质工程的理念与标准已经贯穿主通道项目的整个建设和管理过程,不仅全面提升了工程的质量建设水平,而且打造出一张中国桥梁建设金名片,推动我国桥梁建设向工业化阔步迈进。
海上施工远比陆上施工困难。如何将“海上的工作放到陆地上,野外的工作请到车间里”,成为了摆在主通道项目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指挥部选择工业化生产作为解决方案。伴随着工业化生产发展理念的指引,主通道项目在规划筹谋阶段就考虑了集中预制生产的模式,把桥梁建设中的构件集中到生产线上进行集中生产。
舟岱大桥陆域桥梁的主要构件T梁、立柱和盖梁全部采用预制结构,还研发了梁体、盖梁和立柱一体化架桥机,实现了全预制构件无便道架设。海域桥梁基础大量采用钢管桩,预制化率达到83.16%。鱼山支线则采用50米和70米标准跨节段预制拼装。通过全标准化、通用化的设计,工厂化制造、机械化安装,主通道桥梁构件预制装配化率获得极大提升。其中,桩基装配化率达67.47%,墩身装配化率达95.41%,上部结构装配化率达99.99%,装配化率综合指标居跨海桥梁工程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提升了施工工效与施工质量。指挥部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集中预制生产模式,基本实现了全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施工质量及进度显著提高。
此外,采用模块化预制安装新工艺也是主通道项目提升桥梁工业化水平的主要举措之一。鱼山大桥结构物钢筋骨架尽可能采用厂内模块化加工,再到现场一体化安装,栈桥仅用时3个月完成了全线7.8公里海上栈桥施工,创下了海上桥梁施工时间最短的全国纪录。舟岱大桥主通航孔桥共有7个大型海上作业平台,单个平台约5000立方米,通过采用“岸上组拼、海上吊装”的施工工艺,实现平行流水作业,单个平台施工周期仅45天,节约工期达35天。有效节约了施工工期,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尤其是是鱼山大桥,施工工期仅仅27个月,加上海上作业环境,实际有效作业不超过400天,这样紧张的工期在我国建桥历史上从未有过。鱼山大桥墩身采用钢筋骨架模块化预制工艺,为国内大型墩身首次运用,优化后的安装工艺仅需0.5天,较传统现场钢筋安装至少节省了15天。栈桥采用模块化制造及安装,仅用时3个月完成了全线7.8公里海上栈桥施工,创下了海上桥梁施工最短的全国纪录。2018年年底,鱼山大桥圆满完成了大桥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创造了桥梁27个月快速施工的奇迹,为我国桥梁建设向工业化施工迈出重要的一步,得到了时任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充分肯定。
主通道项目整个工程有10余标段近3500名工人,比起“硬件标准化”建设,指挥部更加关注的是“班组作业标准化”的深入。班组规范化管理是工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指挥部在全线标段推行“小班组”管理模式,即将大班组划分小网格,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班组管理体系,并严格落实班组“首件认可制”与“清退制”,有效保障了班组的施工质量。同时,项目合理规范设置施工区域,全线班组严格按照“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的“6S”管理标准化作业,并做到每日“班前教育、班前检查、班中巡查、班后清理、班后交接、班后小结”,提高工序施工质量,降低安全生产风险,提升管控水平。
指挥部还将推进班组标准化与劳动立功竞赛有机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参建单位共同开展节段梁钢筋骨架精度大比拼、墩身生产大比拼等立功竞赛活动,有效调动了班组积极性,显著提升了班组作业标准化水平。
主通道项目具有全线施工环节多、参与单位多、交叉作业多、大型机械设备多、事故隐患多、海上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加之桥梁构件预制装配化、超大超长钢管复合桩等诸多技术挑战,建设管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指挥部通过在全线推广应用BIM等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把控重点环节和关键线路,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施工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指挥部在乐清湾项目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先后引进项目建设动态管理系统和BIM信息管理技术,以打造阳光平台3.0版、全覆盖运用BIM信息技术为主抓手,在工程进度、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均进行了应用,有效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管控,有力推进了“浙江智造”及“智慧工地”建设。
科技创新可以为工人和工程上双重“安全锁”。指挥部一直鼓励各参建单位大力推广新工艺和新设备,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项目研发应用了智能钢筋弯曲机、智能焊接设备、自动喷淋养护系统、混凝土浇筑智能布料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为强化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控能力,项目引入专业咨询机构,对专项施工方案、桥梁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工程变更管理等7个方面开展施工全过程咨询服务。例如,针对舟山海域复杂多变的气象环境,引入工程专项气象服务全天候精准服务指导生产施工、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针对项目大型设备种类多、数量多、施工环境恶劣等难题,引入专项和综合性安全顾问,排查施工风险。
除此之外,针对主通道项目点多、线长、面广,施工、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主通道建设指挥部大力推动“智慧工地”建设,通过物联网手段,结合工程实际,来提升管理和质控水平。采用钢结构自动焊接信息化、原材料信息化可溯、标件展台质控比对、工地试验室信息化、人员考勤等多种管控手段,有效提高了工效,减少了返工。通过物联网,深化智控措施,促进管控水平升级,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干预,实现智能化管理。
主通道项目桥址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为桥梁建设史上罕见,故科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指挥部积极鼓励各项目部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并牵头相继开展“东海海域跨海工程全寿命分析与耐久性控制技术研究”“快速装配桥梁工业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于UHPC的跨海桥梁工程性能提升成套技术研究”“北斗CORS系统在跨海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品质工程的智慧建管技术”五大核心科研专题,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解决结构耐久性、桥梁快速施工、桥梁湿接缝开裂、长大跨海桥梁工程测量控制等技术难题,提升了项目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
“微创新”则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的另一道风景线,助力工程建设。鱼山大桥项目部着重培养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对现有的工序进行“精度升级”。激发产业工人创新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产业工人先后发明出了可移动双层叠合式屋盖养生房、体外索转向器定位胎具、波纹管定位胎具、临时拉杆定位胎具、钢筋活动限位卡槽滴水槽优化装置等一系列“微创新”。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建设至今,已产生了体外索转向器定位胎具、滴水槽优化装置等45项“微创新”,申报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7项,开展了提高节段梁保护层合格率等QC专题15项、成果发表3项,短线匹配法节段梁预应力管道充气橡胶棒成孔施工工法等9项工法已申请省部级工法。这些“微创新”作用于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工匠精神也融入到了每一个建设者的心里,并将这种精神化作不断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
2018年年初鱼山大桥通车,2019年9月富翅门大桥通车,今年舟岱大桥实现全线贯通,主通道项目正朝着“三年三座桥”的宏伟目标,一路奋进。其背后,是指挥部推动着桥梁理念、科技、工艺、装备的不断发展,始终在为打造“中国桥梁建设金名片”不懈奋斗。
作为浙江交通桥梁建设的代表队,未来杭绍甬公司主通道指挥部将继续一次次书写浙江乃至全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为打造品质工程提供更多的浙江经验。
(责任编辑:休鱼)
相关下载
BICES 2023陕西交通市政系统专业用户座谈会在西安召开
2023-07-18
BICES 2023河南交通市政系统专业用户座谈会在郑州召开
2023-07-17
逐梦非洲,携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
2023-06-3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