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机械品牌网!

新闻资讯
  • 全部
  • 新闻资讯

以变应变 感知中国工程机械十足韧性


发布时间:2022-01-27 09:26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不仅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要重视催生高质量的新动能、新优势。

  工程机械被称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2021行业在震荡中前行,全行业销售规模突破8000亿元人民币,出口规模突破300亿美元,成为中国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的代言人。

  2022年一系列发展新课题摆在行业面前。如何跨越行业周期,冲破震荡调整?又如何赋能自身价值,强化增长韧性,在新机遇中开拓新蓝海?央视和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将镜头对准工程机械骨干企业,感知工程机械十足韧性,报道企业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描绘激活发展动力活力,创新为引领新的一年稳健开局。


  央视财经频道《开年迎新访名企》走进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徐工,央视财经记者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进行了专访。

  对于2021年工程机械高增长的态势,王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内的需求,再加上疫情之后,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的完善,能够快速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王民特别提到起重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以往进口零部件成本占到制造总成本的40%,国产化后,成本和价格都明显下降,还带动了国内产业链整体进步。王民还指出,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和技术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1000吨以上的超大吨位起重机的全国产化也将是徐工目标,完成这个目标指日可待。

  “我们现在的国际化的收入是200亿元人民币左右,占总收入不到20%。“十四五”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化的收入不能少于40%。不能只是产品、人员走出去,现在要把企业走出去,收购兼并、绿地建厂。” 王民说。

  今年王民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将徐工整体上市。此前,徐工已先后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重大资产重组,这些调整也不断激发着公司活力。2021年,徐工首次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前三。王民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强研发投入,突破剩余的10%技术难题,全力冲击行业顶峰。


  央视《新闻联播》“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栏目走进中联重科,展示全球领先的智能挖掘机器人。

  一款全球领先的智能挖掘机器人在湖南长沙下线量产,目前预售订单已经排到了2月底。这款机器人能接收手势和语音指令,自动精准执行动作,并通过自身搭载的云平台实现远程无人作业。

  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斌:“它首先会把这个场景和它的任务建立一个三维的模型,全局进行规划,那么它自己可以行驶到它的目标点,然后的话自己把它的任务进行完成。”

  针对施工过程精准定位要求,中联重科研发出指引式操作,无论是施工现场还是数字沙盘,只需用手在地面指定一个点位,智能挖掘机器人即可达到目标点。

  此外,对于复杂施工任务,中联重科开发了仿生操控模式,操作人员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动作进行引导,挖掘机就可以跟随手臂动作,实现精准作业。

  智能化已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工程机械智能化的核心是装备实现高度拟人化、机器人化、灵动化。2014年开始,中联重科以产品智能化为突破口,依托传感、物联、大数据等技术,深入推进人、机、物的全面互联。这次亮相的人机协同智能挖掘机器人,不但是人机协同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更实现了技术上的新突破,将行业人机交互的应用推向了新高点。

  中联重科将继续推进4.0A创新工程,坚持用“源”的思维激荡创新发展的磅礴动力,紧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前沿技术创新,把国家“双碳”要求纳入企业发展全局,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打造智能工厂,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干事热情,持续推进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制造,为打造千亿级工程机械产业高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中联重科2021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表示,2022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也将迎来中联重科成立30周年,这意味着全新的开始,更大的机遇和更重的责任。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们要有一股闯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们要有一股倔劲,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永不放弃绝不退缩;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们要有一股韧劲,知难克难,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们还要有一股钻劲,敢钻牛角尖,善钻牛角尖,心无旁骛地咬定目标,物我两忘地穷究不舍,近乎偏执地把事情做到极致。

  新的一年,中联重科韧性更强,动力更足,潜力更大,前景更好,让我们同心聚力,以更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央视新闻频道《感知中国经济韧性》特别报道,来到山河智能,报道世界最高最大的全液压履带桩架。

  在韩国首尔,这台来自中国的大型桩架正在进行高层建筑地层的钻孔作业,这台巨无霸单次钻孔深度达40米,最大行走载重达到190吨,而它的新一代产品——目前世界最高最大的全液压履带桩架,刚刚下线订单就已经排到了今年5月份。

  “桩架”是基础施工必不可少的一种机械设备,用于搭载柴油锤、液压锤、振动锤、长螺旋钻机、双动力头钻机、多轴钻机等不同作业装置,实现打桩或钻孔施工,而全液压履带桩架属于“桩架”中的高端产品,对于超大型产品来说,如何解决其稳定性和运输性对于技术来说又是一大挑战。山河智能充分发挥了雄厚的科技积淀和敢于攻坚的科技创新优势与精神,其中,桩架滑靴辅助稳车技术和上下车快捷分离技术是SWCH980-260M对于上述两个世界范围内公认难题的突出技术攻关点。前者在桩架履带两侧安装了滑靴,在地面复杂和承载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能起到辅助支撑作用,极大加强了产品稳定性。后者则解决了超大型机械运输的问题,实现了超大型桩架上车和下车快速可靠装卸、拆卸及运输难题迎刃而解。可以说,SWCH980-260M是山河智能在此领域的一个创新典范。

  湖南山河智能基础装备事业部总经理 朱振新:现在市场瞬息万变,挑战很多,机遇很多。我们一直积极围绕“变”做文章,先后推出了5G遥控挖掘机、微型挖掘机、矿山挖掘机,其中挖掘机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量同比增长翻番。


  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广西 RCEP实施后 柳工“首单”工程机械设备出口泰国》,关注广西和柳工在RCEP协定下出口的首批工程设备。

  柳工多台装载机搭乘深圳港的船舶驶向泰国,将在5-7天后抵达。在RCEP框架下,中日、日韩间首次建立自贸关系,对柳工而言,可以利用关税减免降低,从日韩进口关键零部件等机械制造原材料,同时进一步开放工程机械产品对RCEP国家的出口。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中心总经理李东春表示,RCEP项下的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为柳工提供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合作机会,柳工将紧紧抓住机遇,深入部署,不断拓展。

 

  《新闻直播间》特别节目《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走进柳工,用5分钟时间点赞柳工“智造”成果。带领观众探秘智能装载设备,为世界展示“大国重器”的魅力。

  走进柳工全球研发中心半消声实验室,一台856-E MAX电动装载机正在进行噪声检测,随着铲斗的抬起,电脑上显示此刻这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低于70分贝,远低于欧盟标准限值。

  安静低噪是柳工电动设备的优点之一,低碳环保,续航强劲的它在高原、矿山、隧道等极限工况下也能一展威力。目前,柳工电动设备已在海外成功应用,成为首批出海的国产电动设备。

  这台只需调度员“云操控”就能自主作业的无人驾驶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去年柳工“11·26”全球客户节上共发布3款无人驾驶设备,包括无人驾驶挖掘机、无人驾驶装载机和无人驾驶压路机。

  调度员通过云平台下达指令,设备会根据图像识别判断物料的方位自主完成作业。并且,无人驾驶设备对工作时长没有限制,能够全天候24小时作业。一位调度员能控制几十台甚至上百台设备进行作业,真正做到效率至上,耐用省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当前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的发展现状。其中,三一重工桩机工厂实现机械工作全程数字化作为典型案例被报道。

  当工业互联网遇上重工机械,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占地约4万平方米的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改变正在发生:这里机器轰鸣、焊花四溅,但是工人很少,上下料、分拣、成型、焊接、喷涂等10多道工序都由AI机器人完成,劳动生产率提高85%,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实现了重工机械“大象跳舞”。 然而“大象跳舞”并不容易。桩工机械作为重型装备,例如170多种钻杆中最长的有27米、重达8吨,20多种动力头中最重的达16吨。

  三一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董明楷介绍,为搬动一个又重又长的工件,2台自动导航车实现了同步搬运、自动上下料。借助视觉传感技术、AI算法,智能工业机器人在大型装备自适应焊接、高精度装配等领域深入应用。在后台,“根云平台”日夜不停采集工厂里近3.6万个数据点数据,为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机型甚至每一把刀具等“算”出最优参数。2021年9月,该工厂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

  “灯塔工厂”对每一道生产制造工艺的能效进行“精打细算”,并结合工业机理对相关工艺、设备进行节能优化,截至到2021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77.25吨,排放量同比下降30.5%。

  未来,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诸多经验还将对产业链伙伴、行业,乃至整个“中国智造”赋能。


  《人民日报》长文报道铁建重工自主创新:“地下蛟龙”向梦想掘进(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盾构机是专门用于隧道掘进的工程机械,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中国铁建聚焦隧道施工、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自主研发不同型号的盾构机,实现了我国盾构机从无到有、从进口到出口、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直径达14.02米,红蓝相间的圆形刀盘上,数百个白色刀头组成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1月18日,在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中,国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建勋号”向前钻进,犹如一条钢铁巨龙。

  “刀头由硬度极高的合金组成,是‘铁齿铜牙’,既能吃软土,也能啃硬岩。”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泥水盾构研究所副所长范瑞强说:“光是刀头相关技术,就凝聚着企业多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

  铁建重工是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在工业制造板块的核心企业。近年来,中国铁建聚焦隧道施工、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十三五”期间,中国铁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新增授权专利14389件,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新增主持国家科研项目8项、课题26个。

  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介绍说,“我们的首要任务,仍是把产业链自主创新进行到底,坚持差异化、高端化的产业产品战略。”产品开发上,国内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产品型谱,满足细分领域不同场景的施工需求;要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在关键领域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

(责任编辑:休鱼)

相关下载

热点专题

点击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