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机械品牌网!

新闻资讯
  • 全部
  • 新闻资讯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中国工程机械技术“播种人”,引领技术创新“长征路”


发布时间:2021-08-18 09:53

来源: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

作者: 王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销售收入跃居世界首位,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能力更是达到世界先进甚至国际领先,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装备保障,彰显我国工程机械制造水平与创新能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几多风雨、几多荣光。筚路蓝缕的伟大业绩,离不开工程机械勇于创新、不懈奋斗的精神谱系,更离不开始终如一践行初心、履行使命的精神基因。

  202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发源地”,中联重科的“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迎来65周年。作为中国创立最早的,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建机院自成立之日起,就注入新中国火热的血液中,助力神州大地的脉搏律动,在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图卷。

  从建机院孵化而出的中联重科,不仅作为研发主体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研发,驱动企业飞速发展,还传承了国有科研院所的使命和责任,对行业前瞻性、基础性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重点攻克,引领带动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振兴,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

  本刊以长沙建机院若干项行业第一为蓝本,寻根溯源技术创新“长征路”,与您共同发掘产业创新的基因图谱,探寻积功兴业的精彩故事,描绘工程机械高质量发展的宏图大略。

长沙建机院北京方家胡同旧址

长沙建机院常德旧址

长沙建机院办公大楼

 

寻根溯源

  时间回溯到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大规模发展,工程机械需求量猛增,但基础薄弱,仍为形成独立行业。国家通过政府接管、直接设厂、接受苏联援建等方式兴建了若干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工程机械在我国开始萌芽。

  1956年,始建于北京的建筑工程部机械施工总局设计室诞生,1960年改名为建筑工程部建筑机械金属结构研究设计院,结束了我国没有工程机械研发机构的历史,也由此拉开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全国性规划的发展序幕。1969年研究院所迁至湖南常德,1978年划归国家建委,迁至长沙,改名为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六五”“七五” “八五”期间,长沙建机院研发人员克服简陋的科研条件,使用简单的研发工具,通过测绘国外样机与自主研发,研发了中国第一代工程机械设备,满足了新中国各项建设的需要,奠定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基础。

  长沙建机院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包括:为人民大会堂提供的钢结构设计,为刘家峡和富春江水电站设计的10t、20t缆索起重机,为中央电视台设计的国内第一座电视塔,为中南海工程设计的320t静压压桩机,为北京地铁设计的40t振动沉拔桩机;参加的年产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的研制,获得了李鹏总理颁发的表彰证书。

  长沙建机院不仅直接为中国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装备和技术,作为行业的技术归口科研单位,建机院还归口管理全国的起重机械、路面与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环卫机械、部分铲土运输机械的产品设计、标准制定和产品鉴定、许可证发放等。 

李鹏总理颁发的表彰证书

 

“一站三车”的由来

  混凝土是建筑的基石,合格的混凝土关键在于搅拌与输送。从抡着铁锨推着小车的原始生产,到全自动化的搅拌运输泵送,我国混凝土机械由一穷二白成为混凝土机械产销世界第一,并将世界三大欧洲高端品牌悉数收入囊中,其背后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执着。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1956年始建于北京,成立之初就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机械科技攻关项目。1966年,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科研任务,由长沙建机院的前身——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联合企业共同研制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和搅拌站,以满足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由此诞生JC2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该车以8t黄河汽车为底盘,拌筒容量5.7m3,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搅拌运输车。与此同时,HL—20型750升混凝土搅拌站诞生,揭开了我国混凝土研制生产的新篇章。

  1984年,长沙建机院制定了国产混凝土机械产品更新换代计划,在长沙组织开展全国性的混凝土机械大比武,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位科技人员组成攻关队伍,在长沙开展联合设计、产品试制和学术交流,并制定行业新标准,由此奠定了我国“一站三车”商品混凝土机械成套设备的技术基础和发展格局。

 

泵车摘得皇冠明珠

  混凝土泵送,可靠性要求极高,机械、电气、液压核心技术高度集成,考验的是国家工业制造的底气与实力。

  东方欲晓。历史发展的前方,一切都是新的,都需要去开辟、去创造。1972年,由长沙建机院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台全液压臂架式混凝土泵车在沈阳诞生,臂架长度23m;第一台HB8型砼输送泵样机试制鉴定,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了20台的小批量生产任务,结束了我国没有混凝土泵送的历史。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浪潮席卷而来。时任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中联重科,1993年研制生产中国第一代独立研发的混凝土输送泵,一举打破混凝土输送泵进口和仿制的局面,奏响中国混凝土泵送机械发展腾飞的恢弘旋律。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从混凝土输送泵到泵车,从进口组装到自主研制,从打破长臂架泵车国外垄断到创造101米泵车全球最高纪录,中联重科脱胎于国家级科研院所,既是承业,也是创业,着眼于替代进口,发力于自主研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在引领全球混凝土机械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征途上当仁不让。

  如今,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中联重科,世界混凝土机械标准制定有了中国话语权。时代的胜利者在历史前行的宽阔航道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三个第一台  奠基中国起重机

  万丈高楼平地起,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起重机。

  1957年,长沙建机院设计新中国第一台缆索起重机,60年代在湖南水电站建设中投入使用;1967年,长沙建机院和徐州重型机械厂联合研制第一台10t液压伸缩臂汽车起重机;1972年,为了满足北京饭店高层建筑施工需要,长沙建机院与北京建工所联合开发设计第一台QT160附着式水平臂小车变幅塔机,《人民日报》对此还专门做了报道。

  作为我国起重机械的产品研发归口单位,长沙建机院在加速产品研发,促进系列化和标准化的同时,协同业内主要企业,在建设部的组织下,于1984年完成了与法国波坦公司签约,全套引进F0/23B、H3/36B、GTMR360B技术,将我国塔机制造水平提升了至少20年,由此奠定我国塔机行业向现代化整体迈进的基础。

  “没有这次技术引进工作,就没有中国塔机的今天。”多位塔机行业技术泰斗如是说。

  从创业到不断再创业,脱胎于长沙建机院的中联重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前人从未涉足的山峰上攀登新的高度。2020年全球起重机械制造商20强排行榜发布,中联重科起重机械销售额位列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今年6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22届中国专利奖,中联重科发明专利技术“臂架振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系统以及工程机械”荣获金奖。这项技术应用于起重机等4大系列产品,多项产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台,这也正是中联重科在奋进中继承事业,在创新中光大事业的真实写照。

路向远方延伸

  老百姓经常说,修路架桥,功德无量。当年的推车、石夯早已被成套的工程装备取而代之,中国路、中国桥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1965年,长沙建机院与洛阳建机厂共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YZ4.5振动压路机;1966年,长沙建机院和徐州重型厂、工程机械厂联合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轮胎压路机;1974年,我国第一台全液压轮胎式振动压路机研制成功。

  1983年国务院重大办下达了国家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攻关项目,长沙建机院和洛阳建机厂承担18t级振动压路机开发任务,于1985年研制成功,被评为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受到李鹏总理的颁奖。

  时至今日,我国公路里程突破500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20米宽度摊铺机,40吨级压路机,成套化路面施工装备,建功高速公路建设。智能驾驶摊铺压实率先开启工程机械无人化场景施工的新纪元。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超级工程,无不闪耀国产施工装备的身影。

  寻根溯源,那辆挂着毛主席画像的中国第一台压路机,早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但我们难以忘却的是,在那个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年代,长沙建机院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的澎湃热情,以及他们带给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创造的无穷能量,他们是技术的“播种人”,他们是时代的胜利者。

  待到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强国的理想宏图成真之时,我们也可以欣慰地对后人说,我们没有辜负历史的接力棒,我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业者。 

(责任编辑:休鱼)



关键词: 技术创新,机械,长沙,中国,我国,混凝土,技术,研发,第一台,工程

相关下载

热点专题

点击排行

点击排行